• <tbody id="skudx"><pre id="skudx"></pre></tbody>

    全面深改构建“十四五”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资讯研究 > 投资视点 > 正文

    时间:2021-03-08

        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。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开篇之作,此次提请全国两会审查讨论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(简称“规划纲要草案”),绘就了第二个百年的开局蓝图,确定了未来5年和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施工图和时间表。


      经过30年发展,我国资本市场已成为与经济体量相匹配、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重要市场。资本市场是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红利、管理个人财富的重要平台,并正日益成为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的主要阵地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高质量发展、高效率发展,是资本市场改革行至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。


        规划纲要草案中,涉及资本市场的工作部署丰富、明确、具体。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、业内专家及从业人士认为,当前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不断形成、巩固,各界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共识十分明确,“十四五”时期及未来一个阶段,我国资本市场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,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


      在此过程中,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重要使命,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关键抓手,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、完善基础性制度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、深化双向开放是核心举措。


      全国政协委员、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,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,需要久久为功。当前的工作重点,应在于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,坚守科创板定位、突出创业板特色、深化新三板改革,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、适应性。同时丰富投资品种,满足不同类型、不同阶段实体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。


      推行注册制改革,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提质增效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“牛鼻子”工程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表示,随着科创板、创业板注册制改革,新三板综合改革等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实施,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深度正持续拓宽。从北京辖区的实践看,企业直接融资额大幅提升,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重点领域的能力也显著增强。


      除股票市场外,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、丰富债券品种,也是拓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。截至去年底,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存量规模已达28.9万亿元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刘新华提出,我国债券市场仍存在多头监管、市场割裂等问题,要促进债市发展,应当完善债市法治建设,统一监管标准,统一交易、托管及结算体系,实现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的互联互通。


      在全国政协委员、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看来,注重融资端建设的同时,也需要完善财富管理相关制度,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,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,不断拓展市场深度、增强市场发展韧性。


      完善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层面,优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、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是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层面。


     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,要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,增强科创板“硬科技”特色,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功能。对资本市场如何支持科技创新,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接受采访时表示,资本市场离不开科技创新,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本市场,除科创板、创业板外,未来资本市场还将重点服务先进制造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新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。


      借鉴国际最佳实践、尊重国情市情全面推进深改的资本市场,将日益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。肖钢提出,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,是构建我国新型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。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、提高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,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投资和融资制度,规范跨境投融资行为,同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。




    上一篇:增速逐渐回归常态 金融数据亮点纷呈
    下一篇: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大增32.2%
  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
    国产成年精品午夜
  • <tbody id="skudx"><pre id="skudx"></pre></tbody>